13732355785

新闻中心
PET 废膜再生制备:现状、技术与展望发布日期:2025-06-25 浏览次数:0

摘要:


在电子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,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(PET)薄膜凭借其出色的绝缘性、高透明度、良好的机械性能以及化学稳定性,在诸多电子产品的制造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,如多层陶瓷电容器(MLCC)、柔性电路板、液晶显示器等。然而,随着电子产业的高速扩张,PET 废膜的产生量也与日俱增。若这些废膜得不到妥善处理,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,还将给环境带来沉重负担。因此,实现电子产业 PET 废膜的高效再生制备,对于推动电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、缓解资源压力以及减轻环境污染具有深远且重要的意义。


新闻2.png


正文:


电子产业中 PET 废膜的来源与特性


来源广泛多样


电子产业中,PET 废膜来源极为广泛。在 MLCC 的生产过程里,PET 膜用于形成介电片,生产结束后会产生大量边角料和废弃膜材。在柔性电路板制造环节,PET 膜作为基板材料,因裁剪、工艺瑕疵等原因会产生废膜。而在液晶显示器制造中,PET 膜用于偏光片、扩散膜等部件,生产过程中的不良品、裁切剩余部分等都成为了 PET 废膜的来源。


特性复杂特殊


与普通 PET 膜相比,电子产业中的 PET 废膜往往具有独特的特性。由于在电子产品制造中可能接触到各种化学物质、经过特殊工艺处理,这些废膜可能含有金属杂质、有机污染物以及不同程度的交联结构。以用于 MLCC 生产的 PET 废膜为例,可能因接触陶瓷浆料而附着金属氧化物颗粒;用于柔性电路板的 PET 废膜,可能因光刻、蚀刻等工艺残留有光刻胶等有机物质。这些复杂特性给 PET 废膜的再生制备增添了重重困难。


PET 废膜再生制备技术


物理回收技术


清洗与粉碎:清洗环节旨在去除 PET 废膜表面的灰尘、油污以及其他可溶解性杂质。常用的清洗方法包括碱洗、酸洗以及有机溶剂清洗等。碱洗能有效去除油污,酸洗可溶解部分金属杂质,而有机溶剂清洗对于去除有机污染物效果显著。粉碎则是将清洗后的 PET 废膜通过破碎机破碎成一定尺寸的碎片,以便后续加工处理。在实际操作中,需根据废膜的污染程度和特性,精准选择合适的清洗试剂和粉碎设备,确保清洗彻底且粉碎粒度均匀。熔融挤出:将粉碎后的 PET 碎片加热至熔点以上(一般为 250 - 260°C),使其熔融,然后通过挤出机挤出,经过冷却、切粒等工序制成再生 PET 颗粒。在熔融挤出过程中,为了改善再生 PET 的性能,常添加增塑剂、抗氧化剂等助剂。例如,添加适量的增塑剂可提高再生 PET 的柔韧性,添加抗氧化剂能增强其热稳定性。但该过程中,PET 的分子链可能发生降解,导致再生产品性能有所下降。因此,需严格控制加工温度、时间以及螺杆转速等参数,以减少分子链降解。固相缩聚:固相缩聚是提升再生 PET 分子量和性能的关键手段。将再生 PET 颗粒在低于熔点的温度下(一般为 200 - 220°C),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热处理。通过固相缩聚,PET 分子链之间发生缩聚反应,分子量得以提高,从而改善再生 PET 的强度、耐热性等性能。然而,固相缩聚过程耗时较长,且对设备的气密性和温度控制精度要求极高。


化学回收技术


醇解:醇解是在催化剂作用下,使 PET 废膜与醇类物质(如乙二醇、丙二醇等)发生反应,将 PET 分解为对苯二甲酸双羟乙酯(BHET)等单体或低聚物。以乙二醇醇解为例,反应温度一般控制在 180 - 220°C,催化剂可选用醋酸锌、钛酸四丁酯等。反应后,通过过滤、蒸馏等方法分离出 BHET,再经进一步精制,可用于重新合成 PET。该方法能有效去除废膜中的杂质,得到高纯度的再生原料,但反应条件较为苛刻,对设备耐腐蚀性要求高。水解:水解是利用水在高温高压下将 PET 废膜分解为对苯二甲酸(PTA)和乙二醇。水解过程分为酸性水解、碱性水解和中性水解。酸性水解常用硫酸、盐酸等强酸作为催化剂,反应速度快,但对设备腐蚀严重;碱性水解使用氢氧化钠、氢氧化钾等强碱,水解产物易于分离,但后续需进行中和处理;中性水解则在高温高压下,不使用酸碱催化剂,对环境友好,但反应条件更为苛刻,设备投资大。水解法能将 PET 彻底分解,产物可直接用于 PET 的合成,但反应过程能耗高,且产物分离提纯工艺复杂。热解:热解是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,将 PET 废膜加热至高温(一般为 400 - 600°C),使其发生热分解反应,生成小分子化合物,如苯、甲苯、二甲苯等芳烃类物质以及一些烯烃、烷烃。热解产物可作为化工原料进一步利用,实现了 PET 废膜的能源化回收。但热解过程中产物复杂,分离提纯难度大,且可能产生一些有害气体,需要配备完善的尾气处理装置。


新型回收技术探索


电催化回收:近年来,电催化回收技术崭露头角。如上海交大赵一新教授研究团队利用电催化技术,在常温常压下将 PET 水解液中的乙二醇高选择性地转化为甲酸产物,同时在阴极联产氢气。该技术以可再生电能为能源输入,为 PET 废膜的资源化转化提供了新途径。通过选择合适的电极材料和优化反应条件,可提高电催化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。但目前电催化回收技术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,距离工业化应用还有诸多技术难题需要攻克,如电极材料的稳定性、反应体系的规模化设计等。生物降解与合成结合:部分微生物能够分泌特殊的酶,对 PET 进行降解。利用这些微生物或其分泌的酶,将 PET 废膜降解为小分子物质,再通过生物合成技术,将这些小分子重新合成为 PET 或其他有用的生物基材料。这种方法具有环境友好、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,但生物降解速度较慢,且生物合成过程的调控较为复杂,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,需要深入研究微生物的代谢机制和优化生物合成工艺。


再生PET 在电子产业中的应用


替代部分原生材料


再生 PET 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后,性能得到显著提升,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原生 PET 材料应用于电子产业。在一些对材料性能要求相对不高的电子产品部件中,如普通电子包装材料、部分电子设备的外壳等,再生 PET 已得到广泛应用。例如,一些电子产品的包装盒采用再生 PET 制成,不仅降低了成本,还减少了对原生资源的依赖。在电子设备外壳制造中,通过添加合适的增强材料和助剂,再生 PET 可以满足一定的强度和耐热性要求,实现了外壳的绿色制造。


拓展新的应用领域


随着再生 PET 性能的不断改进和创新,其在电子产业中的应用领域也在逐步拓展。在一些新兴的电子领域,如可穿戴设备、柔性电子器件等,再生 PET 凭借其良好的柔韧性和可加工性,有望成为重要的基础材料。例如,在可穿戴设备的柔性电路板基板、显示屏保护膜等部件中,再生 PET 材料可以发挥其优势,实现产品的轻量化和可持续发展。同时,在一些对电磁屏蔽性能有要求的电子设备中,通过对再生 PET 进行特殊的改性处理,如添加导电填料等,可制备出具有电磁屏蔽功能的材料,拓展了再生 PET 的应用范围。


再生制备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


废膜来源复杂,分离困难


电子产业 PET 废膜来源广泛,不同来源的废膜成分和性质差异较大,且常与其他材料复合在一起,给分离回收带来极大困难。例如,在一些电子设备的柔性线路板中,PET 膜与金属线路、绝缘层等紧密贴合,难以有效分离。解决方案是开发高效的分离技术和设备,如采用物理分离与化学分离相结合的方法。先通过机械剥离、超声处理等物理方法将 PET 膜与其他材料初步分离,再利用化学溶解、选择性吸附等方法进一步提纯 PET。同时,建立完善的废膜分类回收体系,从源头上对不同类型的 PET 废膜进行分类收集,降低后续分离难度。


再生产品性能不稳定


由于 PET 废膜在回收过程中可能经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,导致再生 PET 产品性能波动较大,难以满足高端电子产品的严格要求。例如,再生 PET 的分子量分布不均、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下降等问题较为突出。为解决这一问题,一方面要优化再生制备工艺,精确控制各个工艺环节的参数,减少 PET 分子链的降解和杂质引入。另一方面,通过添加高性能的助剂、与其他高性能聚合物共混等手段对再生 PET 进行改性,改善其性能。此外,加强对再生 PET 产品的质量检测和控制,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,确保产品性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。


经济成本较高


PET 废膜再生制备过程涉及多个环节,包括收集、运输、分离、加工等,成本较高,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再生产业的发展。例如,化学回收技术中的高温高压反应需要消耗大量能源,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高昂。为降低经济成本,一是加强技术创新,研发更加高效节能的再生制备技术,如改进电催化回收技术,提高反应效率,降低能耗。二是通过规模化生产,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。同时,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,如税收优惠、补贴等,鼓励企业参与 PET 废膜再生产业,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。


电子产业 PET 废膜的再生制备是实现电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。目前,虽然在 PET 废膜再生制备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,物理回收、化学回收等传统技术不断完善,新型回收技术也在积极探索,但仍面临诸多挑战。未来,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,攻克废膜分离、再生产品性能提升以及降低成本等关键技术难题。同时,政府、企业和社会各方应共同努力,建立健全的废膜回收体系,加强政策支持和宣传引导,提高公众对 PET 废膜再生利用的认识和参与度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逐步成熟,电子产业 PET 废膜再生制备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,为电子产业的绿色发展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做出更大贡献。